池州旅游切换城市

㕵㕵㕵 7人已点评  查看地图

当前位置: 池州旅游网 > 池州市旅游

池州市简介

池州市(Chizhou Shi)安徽省直辖地级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市政府驻贵池区百牙中路1号,东经117°29'、北纬30°40'。位于省城合肥正南方向200公里。市区建成区面积12平方公里,驻地总人口63万人,市区常驻人口15万人。全市行政区域范围在东经116°40'-118°08'、北纬29°34'-30°51'之间,国土总面积8272平方公里,图形呈南北长、中部宽,两头狭窄状。现辖贵池区、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和九华山风景区,总人口154万;全市乡镇街道共53个(9个乡、36个镇、8个街道办事处),其中贵池17个(9个镇、8个街道办事处),东至15个(3个乡、12个镇),石台8个(2个乡、6个镇),青阳11个(3个乡、8个镇),九华山2个(1乡1镇);共808个村民委员会,62个居民委员会;以汉族为主,有回、满、藏、朝鲜、维吾尔等少数民族人口散居。北靠铜陵、芜湖市,东与宣城市毗连,南与黄山市接壤,西北与安庆隔江相望,西南与江西省为邻。

池州因坐落在池州城而得名

池州城位于池口河(秋浦河)入江口的洲地上,一面靠江,三面环湖,因“郡治襟江带湖、城阙宫室宛在池上”,故名。池州自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设州置府以来,迄今已有近1400年的历史。建国初期设池州专员公署,时辖贵池县、青阳县、铜陵县、繁昌县、芜湖县、太平县、石埭县、至德县、东流县 大通市;1952年被撤销;1965年复设池州专员公署;1980年再次被撤销,1988年8月复设池州地区,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池州地区设立池州市。境内318、206国道纵横穿越;池州港新港区扩建工程已建成,现有码头泊位17个,可常年停靠5000吨级船舶,年吞吐量达300万吨,为一类开放口岸,使境内有长江黄金水道160公里,沿江达海,承东接西更为便利;贯穿池州的合(肥)-铜(陵)-九(华山)-黄(山)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公路、(北)京-福(州)高速公路前期工作进展顺利;沿江铁路连接线的铜(陵)-九(江)段正在建设中。全市拥有程控电话20万门,电话普及率达95%,图文传真、无线传呼、移动通讯、IP电话、数据通信全面开通,邮电通讯十分方便快捷。所有乡(镇)村均通电话,移动通讯覆盖所有乡(镇)村。

地形水利

境内地势南高北低,东南部是黄山与九华山山脉交汇地带,中部是丘陵和岗地,西北部是沿江平原;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季风明显,生长期长,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水系发达,青通河、九华河、秋浦河、黄湓河等北流入江,主要湖泊有中型湖泊2个(升金湖、太泊湖,其中太白湖与江西澎泽县共有),小型湖泊6个(白沙湖、天生湖、西岔湖、马料湖、十八索湖、庆丰圩)等;全市共兴建水库378座,蓄水塘坝885座,总蓄水量约8.28亿立方米,为远江地区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长江干流自西南向东北流经本市160公里,梅埂站多年平均径流量9000亿立方米,平均流量29200立方米/秒,最小日平均枯水量6300立方米/秒;森林覆盖率达56%,处处山青水秀,人与自然和谐。1996年12月26日,国家环保局正式批准池州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1997年11月11日被列为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16个地方试点地区之一。生态环境五个基本特征是:一是幅员辽阔,人口稀少,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丰富,因而人口与环境比较和谐;二是森林覆盖率高达56%,淡水资源十分丰富,奠定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三是受保护面积较大,共有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4个,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2个,国家级和省级风景名胜区4个;四是动植物种群资源繁多,共有各类植物千余种,各类动物430余种;五是产业布局比较合理,工业主要集中于沿江若干城镇,污染少,易于治理。

境内矿藏资源储量极为丰富

已探明的金属矿、非金属矿资源40余种,主要矿产有金、银、铜、铁、铅、锌、钨、钼、锑、钒、煤、硫铁、白云石、石灰石、大理石、方解石、麦饭石等。其中石灰石、白云石、方解石矿不仅储量大、品位高、质量好,而且大多分布在沿江地带,便于开采和运输。
境内生物资源种类繁多。拥有耕地8.7万公顷、山场49万公顷、水面3.4万公顷,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3处。盛产水稻、棉花、油料、竹木、茶叶、蚕茧等农副产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棉、出口红茶和速生丰产林基地。野生动植物品种多样,仅中药材就有1300多种。

教育医疗文化事业全面发展

全市有高等院校1所,中等专业院校26所,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结构合理,发展迅速,为经济建设提供各类人才;卫生医疗机构323个,其中二等甲级医院4座,各类床位总数3550张,卫生技术人员3500人,并拥有血站和急救中心;有广播电台4座,电视台5座,广播人口覆盖率达93%,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2%。电影院、剧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以及各种文化娱乐经营项目遍布市区,辐射农村。

科技兴市战略初显成效

截止2001年底,全市各类科研机构发展到了475家,特别是民营科研机构异军突起,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度性和创造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激活;全市各行各业共完成各类科研成果137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4项,省内先进以上水平的70多项,获得省科学技术奖励的11项。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需要有强大的科技队伍作为支撑。十几年来,全市科技队伍在不断更新和壮大的同时,无论从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及行业分布等方面都发生可喜的变化。目前,全市拥有初级以上职称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3627人,其中按技术职务分类:高级职称1110(正高24人),中级职称9700人,初级职称22817人;按行业分类:教育行业21857人,卫生行业3185人,工程行业3026人,会统行业1681人,经济行业1177人,农业1076人,其它行业1412人;专业技术人员占全市总人口的比例达到了2.2%。从而为实施科技兴市战略,全面提升我市经济发展中的科技进步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进入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逐步加快,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依靠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发展,将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改革开放的深入,时代发展的潮流,将有力地推动我市科技综合实力伴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步伐,得到进一步加强。
境内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山水洞俱全,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是理想的旅游休闲胜地。有全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国家级山岳型风景名胜区九华山,寺庙、僧尼的数量上居冠,特别是自唐代以来已有15位大德高僧和比丘尼修成不腐之身,成为海内外佛教史上的奇迹,正成为国际性佛教道场;国家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牯牛降,国家珍稀水禽自然保护区升金湖;有省级风景名胜区齐山-秋浦仙境、东至大历山以及蓬莱仙洞、慈云洞、鱼龙洞、大王洞、神仙洞等各具特色的溶洞群、大峡谷等自然景观和珍贵的贵池傩戏、杏花村等人文景观,各具特色,引人入胜。境内的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也正成为森林旅游、生态观光、漂流探险、科学考察的新热点。

文化底蕴丰厚

池州素有“千载诗人地”的美誉。东晋大文学家陶渊明晚年隐居于东至县境内的牛头山,读书种菊。后人因仰慕他的高风亮节,于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在今东流镇为其修建了靖节祠(又名陶公祠)。诗仙李白曾五游秋浦、三上九华,对池州的山光水色、铜铁冶炼、风土人情多有吟唱,留下了近百首诗篇,其《秋浦歌》十七首流芳后世。晚唐杜牧在任池州刺史的两年内,留下了几十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其千古绝唱《清明诗》使池州杏花村名播青史。包拯、岳飞、苏轼、司马光、王安石、朱熹、陆游等众多文人雅士都曾驻足池州,在现代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也出现了我们池州人的杰出人才如:原中共中央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陈锦华;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刘明康;在台湾的爱国人士原国民党中常委许历农。寻芳揽胜,在池州这片土地上还留下无数历史文化珍品,始于母系社会被誉为“戏剧活化石”的贵池傩、源于佛教释典的目连戏、兴于明代的青阳腔,以其古老的表演形式和纯朴的民俗风情引起了国际文化界的关注。

佛教文化源远流长

九华山佛教始于晋代,兴于中唐,盛于明清。早在东晋隆安五年(公元401年),就有天竺僧人杯渡来山筑室为庵,传经布道。唐开元七年(公元719年),新罗国(今韩国)王族近亲金乔觉渡海来华,历尽艰辛,卓锡九华,苦心修持,99岁园寂,因其肉身不腐,遂被尊为地藏菩萨应化。自此,九华山辟为地藏菩萨道场,四方信徙接踵而至,明清鼎盛时期,全山有寺庙300余座,僧众四、五千人。“莲花佛国”九华山被誉为“东南第一山”。九华山现有大小寺庙94座,其中国家级重点保护寺庙9座。自金地藏之后,相继有15位高僧修成不腐之身,现在可见的有5尊,成为海内外佛教史上的一大奇迹。
池州市正按照“开放立市、工业强市、旅游兴市”的发展战略,着力加快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2001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62亿元,三次产业比例为29:34.7:36.3。财政总收入5 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亿元。
工业经济有较好的基础和一批名牌产品。全市初步形成了以建材、冶金、化工、纺织服装、机械仪表等为支柱的产业群体,培育了池州海螺水泥有限公司、池州有色金属(集团)公司、池州杏花村集团、天方茶业集团、东至华源纺织有限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九华佛茶、黄石溪毛峰、天方八宝茶、石松燃气仪表等成为名牌产品。

旅游经济和外贸出口呈良好势头

全方位、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正在形成,以九华山为龙头的旅游经济快速发展。2001年,全市接待中外游客205.7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1亿元。外贸自营出口成倍增长。全市获自营进出口权企业达41家,完成出口2512万美元。

城市建设和服务功能日益臻完善

池州市区建成区面积12 平方公里,是一个四面环水的花园城市,各类服务设施功能齐全。市区日供水能力12万吨。 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主城区东边,规划面积65平方公里,起步区面积2平方公里,已实现供电、供排水、道路、通信、宽带网等“五通一平”,进区企业日益增多,已成为池州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招商引资的平台。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逐步提高。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2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78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2亿元,城镇居民和农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17和30平方米。
池州现阶段经济发展的思路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整体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重点发展建材行业、食品工业、环保产业和旅游产业,形成有特色的区域经济。
池州未来城市的发展定位是:安徽省“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旅游区北部服务中心,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生态园林和港口城市。池州城市总体规划框架为 “一主一副一区”,即池州主城区、青阳副城区、九华山风景区三部分,实施组团推进、三位一体、市山联动的发展战略。力争到2005年,城市常住人口达到15万人,2020年2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扩大到26.33平方公里,真正把池州市建成经济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优美、社会文明进步、人民生活富裕的皖江南岸的生态旅游强市。
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是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开发区,开发区规划面积65平方公里,起步区面积2平方公里。位于市区东北,北边紧靠长江黄金水道,与池州港相毗邻,南端有318国道和即将开工的沿江铁路经过,中间是沿江高等级公路穿区而行,区位优势十分明显。目前,区内已经实现了供水、供电、道路、排水、通讯、英特网等“六通一平”,投资政策优惠,配套服务齐全;进区企业已达20多家,近期又有一批高技术企业进区落户。

池州金融服务体系

由中国人民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中国保险集团公司、安徽省证券公司等在池分支机构组成,设施完备、服务优良。外商投资企业经市外汇管理局批准,可在池州中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开设外币、外汇帐户,并可通过本地金融市场调剂外汇余缺。

历史悠久

1977年和1983年先后在贵池灌口乡古石城旧址和里山乡红旗村出土了一批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有兵器、钱范、生活用具、生产工具等),这些青铜器玲珑别致,铸造精美,具有长江流域的独特风格,表明早在约2000多年前,这里的人民已经掌握了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说明我们的祖先当时就在这块土地上修养生息、辛勤耕作。秦汉时期,这里的冶铁、造船、铸造等手工业比较发达。古石城是当时江南经济较为繁荣的城镇之一,同时也是水陆交通要道,地势险峻,是历代屯兵之地。永泰元年(765),唐王朝为了政治、军事的需要,复置池州,移治于今池州城,以便“扼控大江”。开成、会昌年间(836--841),池州刺史在城东南湖中筑翠微堤,开始了城内的建设。明正统十年(1440),知府何绍正费银33000两,修筑府城(旧府址在元伯颜下江南时毁于兵火)。新城将近10里,开有6门,其中九华门楼3层,高6级,宏伟壮观。后来知府陆岗、钱槚相继建造百牙塔、清溪塔。双塔凌云对峙,仿佛府城卫士,城墙巍然屹立,犹如天然屏障。充分反映了当时经济的繁荣,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池州人民不仅勤于耕作,而且敢于斗争。在长期的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为了保家卫国,他们同敌人进行了殊死的搏斗,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凯歌。
南宋末年,池州是抗元重地,池州知州赵昂发,为抗击元朝伯颜大军,率领军民,奋力守城,城破之后,全家自尽,后人为其立祠。
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池州人民拥护太平军,与之协同作战,屡次击败清军,太平军曾在池州建立农民政权。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贵(池)秋(浦)东(流)地区,发生了三次农民武装暴动:
1932年9-10月间,中共秋浦县委在贵秋边区发动和组织农民暴动,由于泄露机密而未成功。
1935年1月,中共贵秋东中心县委以贵池郑家村为中心,领导农民武装暴动,历时9天,终因敌我力量悬殊太大而失败。同年9月,中共江南特委以高山为中心地带,领导了贵秋东地区的第三次农民暴动。江南特委在红军独立团的有力配合下,从7月开始,举办培训班,培训党的干部、积极分子和妇女干部,召开干部会、代表会和群众大会,宣传和发动群众,组织暴动队伍。中秋节这天,秋浦北山欧村2000多农民群众,携带土枪、刀、矛、叉、棍等武器,进行示威游行,附近地区农民群众纷纷响应。一天之内,以高山为中心,东起贵池狮茅岭,西至东流白水张家,南起秋浦鸡头岭,北达贵池鸡公岗的广阔地区,5万暴动群众,没收土豪劣绅财产,捕捉顽固分子,处决罪大恶极的反动地主。贵秋东地区的国民党政权和地主武装被摧毁。暴动胜利后,成立了江南特区苏维埃政府及特区总工会、妇女会、青年团、互救会,领导人民巩固胜利成果。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池州人民为赶走侵略者,打倒反动派而前赴后继、英勇奋战,,涌现出许多思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的业绩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
1949年4月,池州全境解放,人民当家作主,池州历史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池州市土地资源类型多样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的8个一级类型,我市都有,46个二级类型中我市有40个,仅“橡胶园”、“改良草地”、“盐田”、“铁路”、“冰川永久积雪”、“盐碱地”等六个二级地类没有。我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多样性为经济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全市地资源总面积 835794公顷,其中农用地687756公顷,建设用地52268公顷,未利用地95770公顷。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分别是82.29%、6.25%、11.46%。农用地中以耕地、林地为主,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54.29%、16.10%。
全市耕地总面积:129947公顷,人均耕地0.085公顷,其中:贵池区42647公顷,人均耕0.069公顷;青阳县31208公顷,人均耕地0.118公顷;石台县4978公顷,人均耕地0.041公顷;东至县50018公顷,人均耕地0.094公顷;九华山九华乡1097公顷,人均耕地0.092公顷。
全市基本农田面积: 109750公顷,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84.5%,其中:贵池区37600公顷,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88.16%;青阳县26527公顷,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85%;石台县3954公顷,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79%;东至县41703公顷,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84%。

水 利 资 源 情 况

池州市水资源比较丰富,由于降水和径流的分配年内和年际变化较大,水利工程设施不足或不配套,部分地区水土保持能力差。因此,水旱灾害常有发生,农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还是靠天收,今后水利建设任务还相当艰巨。
沿江圩区、长江干堤还没有全部达到能抵抗54年型洪水的标准,圩内排水标准低,灌排水系混乱,内河堤防标准不高,湖泊围垦影响了蓄洪等等。因此,今后应从综合治理上下功夫,加固江湖堤防,提高排涝标准,统一规划,调整水系,合理利用湖泊,做好排灌配套,同时积极发展养殖业和航运业。
山丘区灌溉水源主要是水库、塘坝和沿河引提水设施。相当多的水库有险情,蓄水受到限制,沿河取水设施受洪水威胁大;毁林开荒造成生态失衡,水源涵养差,洪旱灾害时有发生。因此,山丘区应致力于山、水、田、林综合治理,大搞封山育林,以保持水土和生态平衡;搞好蓄提水工程的续建配套,管理好水源,科学用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发展小水电建设,搞好现有电站的管理和并网工作;综合利用水资源,把灌溉、发电、航运和养殖有机地结合起来。

池州市部分旅游点简介

杏花村:位于贵池城秀山门外,距九华山54公里。杏花遍野,景美如画,盛产名酒,因晚唐诗人杜牧《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诗而扬名,遂成江南名村、游览胜境,有“杏花自古艳池阳,美酒名花十里香”之誉。
秋浦仙境: 秋浦河发源于祁门县,经石台县流入贵池注入长江。浩荡40公里,因“溪流澄碧长秋”而得“秋浦”之名。距九华山52公里。自隋开皇十九年(599)改石城县为秋浦县之后,秋浦河便成贵池的象征。诗仙李白寄情山水,尤爱秋浦,晚年曾五游秋浦,足迹踏遍秋浦河两岸,留下45首诗作,其中有著名的《秋浦河》十七首,描写了秋浦的风土人情,使秋浦风光名播千古。
齐 山: 位于贵池市城东1.5公里,距九华山50公里。貌似伏虎,首东尾北,面积1.6 平方公里,因唐池州剌史齐映有善政,后人以剌史姓氏命名齐山,是以岩溶地貌为主的自然景观。其岩溶结构的发育程度和种类繁多在省内是首屈一指的,“无岩不是玲珑体,有石皆成皱瘦纹”。遍山岩、洞、石壑、泉、峡、密集丛生,形成幽深奇特,琳琅纷繁的岩溶景观。志载有32洞、13岩、2峡谷、11泉水。有华盖洞、石燕洞、青瑶岛等景观及摩崖石数十处。
蓬莱仙洞: 蓬莱仙洞,又称罗汉洞,旧名沈家洞,位于石台县贡溪乡杉山下,是一个多层次、多阶段、多堆积形态的大型溶洞。全洞分天洞、中洞、地洞、地下河四层结构。全长3000余米,总面积达2万平方米,分十大游览厅、宫,上百处景点。地洞中有形态各异的巨石,有三条地下河。还有南海、东海龙宫、迎客厅、送客厅等景区。其中,以巨幅自然山水壁画、白色透明的“罗纱帐”、碧玉般的海石花、洁白晶莹的“天丝”等罩主为绝。洞中石壁上,有明代以来的题咏石刻多处。 距九华山164公里。
大王洞:大王洞位于贵池城西南58公里处牌楼乡穿山村,主洞长2200米,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是以水景石景相交融的大型溶洞。洞内规模宏大,景色旖旎,石钟乳、石笋、石柱、石莲花等千姿百态。进口洞海拔135米。出口洞海拔65米。起伏变化大。河水落差达70米,因而洞内形成瀑布、水帘喷泉、碧潭等水景奇观。洞外有两座自然岩桥横架。一曰天桥,长40米,宽40米,高68米,桥面与公路相接,可通汽车,桥下溪水穿流,桥穹钟乳倒佳。一曰通天桥,一端连接峰巅,一端伸向洞口,气势雄伟、壮观。距九华山80公里。
升金湖:位于东至县和贵池市交界处的滨江地区。距九华山90公里。1986年经省政府批准建立野动物自然保护区,1988年被编入《亚洲重要湿地名录》,受到国际有关机构的关注。湖区面积达132.8平方公里。这里有鱼类66种,软体动物18种,水湿生植物62种,年产鲜鱼可达700万斤。升金湖气候温和,水体无污染,周围自然植被繁茂,生态环境极佳,是珍稀候鸟越冬栖息的理想处所。每年秋冬季节有鸟类103余种,越冬栖息的有70余种。有国家一级二级重点保护动物白头鹤、鸨、金雕、白肩雕、白枕鹤、灰鹳、小天鹅等。全国现存11种鹤、鹳,在此越冬的就有6种。近年来,每到秋冬季节,联合国、欧美地区和国家的研究人员、专家学者前来实地考察。
牯牛降: 1982年省政府批准为省级森林生态自然保护区,1988年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森林生态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由石台县与祁门县共辖,总面积100725亩,其中石台县部分50534亩,主峰在石台县境内海拔1700余米。森林履盖率达78%,共有植物1000余种,现已发现的野生动物有251种,蛇类资源也极为丰富,已查得有28种,其中有蝮蛇、五步蛇、眼镜蛇、竹叶青等毒蛇。牯牛降独特的森林生态类型,被专家们誉为华东植物基因宝库,是开展多种学科考察的理想之地。境内群峰兀立,沟谷纵横、溪瀑遍布,云雾缭绕,佛光常现。牯牛降优美的自然风光,被人们称为“未开发的黄山”。距九华山160公里。

古 遗 址

七星墩遗址——位于贵池区里山乡白沙村,它是孙、叶、洋、王、汪家和月、虎形墩七个台地遗址的合称。出土有夹砂与泥质陶片,纹饰多为粗绳纹、细绳纹、方格纹;石器多为石斧、石镰、石锛等生产工具。属长江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村落遗址,1988年11月被公布为县级文保单位。
团山泡遗址——又名烽火台,位于贵池区梅陇乡郭港村。该遗址属台地遗址,文化内涵丰富有陶器、石器、蚌器、骨器等;文化层厚达1米多。属新石器时代晚期、商周、春秋时期遗址。1988年11月被公布为县级文保单位。
   九房朱遗址——位于贵池区木闸乡长岭村,因座落于九房自然村而故名,主要分布在东西长59.6米、南北宽33.3米的台地上。出土有泥质红陶、夹砂陶、黑皮红陶、灰陶、青铜斧等,属商周文化遗址。1988年11月,被公布为县级文保单位。
枣林湾遗址——又名神山头,位于东至县香隅镇香隅村、同心村交界处,分布在一块东西走向的山坡上,总面积达12250平方米。出土有石斧、石锛、夹砂红陶鼎足、鬲足等。为新石器时代遗址。
鸡公岩遗址——位于石台县莘田乡三义村,傍河分布于一片丘陵上。出地有石斧、石凿、石饼、石刀、石镰及红陶鼎足等。其中出土带太阳纹有段石锛一件,属国内罕见,为新石器时代遗址。
王家垅遗址——位于青阳县蓉城镇分桥村南约70米处,面积约2000平方米,陆续出土有石刀、石斧、网坠和印纹红陶片等,属良诸文化遗存。
石城(秋浦)县城址——在贵池区灌口乡石城、长庄、江村一带。沿秋浦河西岸。出土有绳纹砖瓦片、古代墙脚石、铁店遗迹。属汉至唐代城址。据光绪《贵池县志》载,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始置石城县,隋开皇十九年〈公元599年〉废石城县名改为秋浦县,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迁秋浦县治至池州贵口(今贵池),前后历经近千年。
贵池徽家冲战国青铜器窑藏——1972年发现于贵池区里山乡徽家冲附近小山坡上,一组青铜器埋在一个宽0.9米、长1.6米、深0.5-0.8米的土坑内,放置有序、计56件。其中生产工具类有斧(6件)、铲(4件)、耨(4件)、蚌形镰(4件)、鱼钩(14件)、筷(1双)、锯等;兵器类有戈(6件)、剑(1件)、矛(1件)、刀(2件);生活用具类有五足方盘(1件)、鼎(2件)、圈足杯等,还有菱形铜坯7块。经光谱定性分析和化学分析,为铜石合金,这是战国中期青铜器的一个重大发现,出地文物现均藏在安徽省博物馆。

举根关——位于石台县珂田乡甘爵东南的举根岭,关隘长30多米、高3.5米、城墙厚5米,有城门,全用石板砌成。关内尚存"玉泉亭"石门额一块、涸井一口。此关建于何时,无考,清代曾国藩部下为抵御石达开统镇的太平军,曾重修此关,并架设两门铜炮和两门铁炮,今无存。
百牙山古窑址——位于池州城百牙山西部,1999年3月发现大量釉陶残片及窑具支垫,器型主要有带流执壶、四系双系罐及碟、盆、钵、碗等,年代为五代至宋代。现为市级文保单位

 

古 墓 葬

滕子京墓——位于青阳县新河乡光荣村陇岗北端,北面有青芜公路通过,墓东山峦起伏,怪石林立,状如“金鸡”,为“金鸡岭”;岭前一黄土岗形似“金龟”,誉称“金龟源”。金龟源西北角田贩中有座小孤山,名曰“抱珠墩”。滕公之冢,墓向取金龟朝北斗,与抱珠墩相望。前抱珠、后金鸡、中骑金龟,脉落有致,取尽天文地理之利。墓地俭朴,穹碑巍峙,其中有上刻“宋名臣天章阁待制滕公神道”“名臣”(明万历年知县蔡立身书刻)、“重修滕公墓并置田记”(清光绪年知县熊祖诒撰刻)等字碑。1982年被青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保单位。1993年因青芜公路拓宽迁葬于抱珠墩。
注:膝子京,名宗谅,河南洛阳人,进士,曾任大理寺丞,左司谏,天章阁待制等京官,为官清廉,秉性刚直,守巴陵,修岳阳楼,好友范仲淹作记,是北末.时期名臣,卒于苏州知府任所,享年五十有八。因他曾任池州郡“榷酤”,家人奉公遗愿,扶枢还葬于青阳金龟源。
周馥墓——在东至县城东南的石城乡大桥村云雾坑山坡上。山下原有神道,今废,两侧存水泥塑翁仲5个;穿过神道有青石砌台阶,拾级而上,坟前有拜台,基框以青石水泥砌成,冢高1.1米,面积59平方米,家前后各嵌石碑一块,碑文均楷体阴刻,前直书“清授光禄大夫陆军部尚书两广总督显考乡贤公基 男周学渊、学熙、学辉”;后横书“周氏祖墓”,直书5行:“中华民国十一年王戌春月乙山辛向兼卯酉 清授光禄大夫建成将军陆军部尚书两广总督显考溢乡贤公讳馥字玉山府君之墓 大土名云雾坑小土名灰炭冲皮字坞 男周学渊、学熙、学辉敬立”。
注: 周馥(1837-1921),字玉山,谥号悫慎公,建德(今东至)人。生前佐李鸿章致力河务,历官布政使、北洋通商大臣、陆军部尚书、两江总督、两广总督等职。著有《易理汇参臆言》、《负暄闲语》、《玉山诗集》、《周悫慎公全集》。
黄观墓——位于贵池区乌沙镇新义村,依山向北,为衣冠冢。墓前有黄公祠重进。1988年11月被贵池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保单位。
注:黄观,字伯澜,贵池上清溪人。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会试、廷试皆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先后任礼部万侍郎、侍中。明王朝内讧时,燕王朱棣举兵南丁,黄观奉诏西上,募兵抵抗,闻燕王巳攻下皇城南京即投江而死。
王懿修墓——位于青阳县城西平山村石马队,古称牛皮形,该墓为夫妇合葬墓,粘米浆全封结构,墓前原有神道碑两块,祭文碑一块,今损坏无存。墓志铭是以朝廷诰旨为文,一千余字,最后十六字是:“九华英灵,三夫耆硕,圭壁锡祉。帝赉归神”现存嘉庆23年(1818年)其子宗诚为父母所立碑一块。墓前两侧有石狮、石马、石象各一对。1964年坟墓被掘,棺内衣冠尸体保存完整,取出玉如意等部份随葬品后,仍掩埋如故。
注:王懿修,名顾寿,字最嘉,又字仲美,号春敷,祖藉青阳县杨田乡。乾隆31年(1766)进士,初投输林院编修,累官都察院左都御使,礼部尚书,上书房总师傅,嘉庆元年(1796)出席千叟宴,赏赐御制诗刻,玉仗,文绮等,诰赐光禄大夫,太子少保。卒后,谥号文僖。《清史稿》有其传。